|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3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浅谈低弧线加转弧圈球

[複製鏈接]

312

主題

1

好友

1133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懶
    前天 18:36
  • 簽到天數: 933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64
    金錢
    8005
    威望
    1133
    主題
    312

    文章勇士 中學生 回文勇士 文明人 高中生 文章達人

    樓主
    發表於 2017-10-6 09:13:31
    名叫海绵的聚氨酯软发泡橡胶的发明使乒乓球运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日本人用软海绵反胶球拍在快速抽杀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弧圈球,乒乓球运动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弧圈球,日本人称为“强烈弧圈形上旋球”,香港人叫做“弧旋球”,专业的不用说,单就业余乒乓球界而言现在不会拉弧圈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已成为当今乒坛的主流技术。因为弧圈球由攻球发展而来,所以攻球的蹬腿、转腰、挥臂的发力方式与重心转换是弧圈球的重要技术基础。挥拍击球时对球撞击的力量和发力机制的肌肉感觉与记忆,只有通过攻球练习才能很好地体会和掌握。所以,没有攻球做基础的弧圈球,即使拉得再好也不过是个半吊子弧圈球而已。由于发力方式不完全正确往往拉加转时时转时不转,拉前冲时有旋转而无强大的力量和速度,并且时常漏球稳定性差。虽说球也拉转了,也拉快了,弧线也拉低了,若要再上一个档次也更难了,因为没有攻球作基础的弧圈球就好像无本之木,无论长多久也长不了多高。弧圈球与攻球的不同之处是由攻球的转腰带手向后平行引拍变为向后下方引拍,由攻球的向前平推击球稍带向上快收小臂发力(摩擦)变为由后下向前上方挥拍快收小臂、手腕击球。
        弧圈球的特点是旋转强、冲力大,对于各种出台球具有很大的进攻性和稳健性,其中加转弧圈球的转速每秒钟达到170转。传统的加转弧圈球虽然旋转强,但是过网落台的第一弧线曲度高并且球的运行速度较慢,对手有较多的反应时间来充分应对,常常作为起下旋和过渡球来使用不是得分的主要手段。现代的加转弧圈球因器材与技术的进步已经由高弧线向低弧线方向发展,专业选手们拉的都是低弧线加转弧圈球。弧圈球的拉法也由传统的纯摩擦向马凯旋所说的撞击+摩擦大于摩擦的方式转变。
        低弧线加转弧圈球的特点:球过网落台的第一弧线低平弧顶高度约高于球网5厘米左右,球的运行速度较快,落点在对方球台的端线附近。由于球是以小入射角擦碰的方式落台,所以弹起的高度往往低于球网,而且由于正向上旋强烈的作用快速向球台下方沉落。对方回接时若拍面过于前倾约60度以下,在球的旋转不是很强烈的时候,因球弹起的高度低且下沉,球与拍面相撞后球的运行弧线低短则容易下网;若拍面稍前倾约80度,因来球的上旋强烈拍面又没有下压的趋势,球与拍面相撞后球的运行弧线高长则容易出界。
       (以右手执拍正手拉球为例)
        动作要领:全身放松,左脚在前,脚尖内扣,右脚稍后,脚尖外撇,两脚分开稍比肩宽,身体偏右斜对球台,双膝微,上身前倾含胸收腹。左脚蹬地,手臂随腰右转向身体右后下方引拍,拉下旋来球时向下引拍的程度稍大,拉上旋来球时向下引拍的程度稍小,拍面稍前倾约80度,右肩稍下沉,手腕外展,大臂与小臂打开150-170度,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尖内扣后跟轻提,右脚尖外撇,两脚左虚右实。然后右脚外侧蹬地发力,蹬腿、转腰、挥臂,当身体转至大约平行于球台时,拍面即将触球的瞬间转腰急停,腰部收紧,在转腰、挥臂的惯性力量作用下,小臂随着大臂的带动加速向上收缩,同时手腕顺势快速内收,手指发力顶板(辅助发力,增强速度和旋转),由右后下向上稍带向前发力,当挥臂速度最高时在来球的下降期低于球网时击球中部或中部偏上,右脚与左脚同时贴地左转,击球后小臂随势挥拍至左额前,重心移至左脚,随即制动。接着用小跳步还原。
        挥拍轨迹:由后下向斜上方为直线(水平面),由右后向左前上方(拍尖与肘部)为半圆.形弧线。

    击球位置:身体右前方3045度,离身体约一臂长,与台面高度约58厘米。
        发力方向:由后下向斜上方发力为主,同时有一个通过球心的向斜下前方的法向作用力。在千分之一秒的脱板时间内,以沿球体斜上方斜向撞击的切向发力与通过球心的向斜下前方正向撞击的法向发力是触球瞬间同时进行的,绝对没有先后之分。
        下图所示:F2为斜向撞击(摩擦)的切向发力方向,F1为正向撞击的法向发力方向。
                                           
        击球原理: 唐东阳在《对乒乓球运动中球拍与球摩擦作用的新认识》中论述:“为了制造上旋,球拍在和球接触瞬间,既有相对于球心的法向相对速度,又有向前上方的切向相对速度,因此对球产生两个作用力:F1为指向球心的法向碰撞力,使球产生沿F1方向的平动速度,F2为球拍对球产生的沿切线方向的摩擦力[1]。根据2.2中的分析,此时F2一方面要使球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加速度从而达到制造旋转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使球产生沿F2方向的切向平动加速度,从而使球离拍前具有沿F2方向的平动初速度。
        球拍对球的法向碰撞力F1是向斜下方的,是不利于球以弧线过网的。但事实上弧圈球又确实能使球的命中率提高,其实正是由于摩擦力产生的这个斜上方向平动初速度保证了回球具有一定的弧线高度,使弧圈球能以合理弧线顺利过网,提高了击球的稳定性尤其是当来球较低且带有强烈下旋时,如果用加转弧圈球进行回击,这个平动初速度对回球过网的贡献更大。”
        唐建军在《跟我学乒乓》教学片中讲解:“拉加转弧圈球摩擦的因素比较多撞击的因素比较少,如果按比例来说摩擦占70%,撞击占30%。”
        赵霞在《学打乒乓球》教学片中讲解:“拉加转弧圈球以摩擦为主,前臂手腕向上走以保证有适宜的弧线,然后再向前有一个压的动作过程。”
        拉低弧线加转弧圈球的要素是向斜下方指向球心具有平动速度的法向碰撞力对具有平动初速度的制造旋转与弧线的沿切线方向的切向碰撞力(摩擦力)的制约作用。向上的切向碰撞力越大制造的过网弧线越高。由后下向斜前上方挥拍有一个球拍与球正向碰撞的必然趋势。在不改变球拍向斜前上方作用于球体的切向发力的情况下,把球拍指向斜下方与球接触的法向碰撞力适当加大由此产生的法向正压力就会抵消一部分向斜前上方产生的切向碰撞力,使球的过网弧线曲度降低,由传统的高弧线加转弧圈球变为现代的低弧线加转弧圈球。拉上旋来球的加转弧圈球的正向碰撞力要略大于拉下旋来球的加转弧圈球的正向碰撞力。
        注意事项:引拍时手臂不要伸得太直,重心不要降得太低。挥拍时身体左转幅度不要过大转正即可。肘部不要向身后拉,也不要向体侧上抬。肘关节要适度放松,方能实现瞬间加速的鞭打效应。发力要集中。转腰急停要结合左、右脚的移动来完成,用力不要过猛,七、八分力量即可,确保击球的准确与稳定。
        整个挥拍击球是身体各部位逐步自然制动,从而实现力量逐级传递直达手指集中与爆发的连贯运动过程。斜向撞击大于正向撞击,作用于球体的偏心切向力大于通过球心的法向正压力。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1 10:16 , Processed in 1.01833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