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交往”,是在身份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存在的情况。常言道:“最好的交往关系,就是拥有掀翻桌子的实力和不掀翻桌子的教养。”如果是国家,则是两个综合国力相差不大的国家之间,才有的外交,否则,便是从属之间的关系了。 就像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王朝,那个时候的统治者一直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国家的臣工们都围绕着皇权专制对国家进行治理,而周边的国家则被视为“附属”存在。在统治者的眼里,与那些附属国家所进行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根本称不上是“外交”,仅仅是“理藩”罢了。 所谓“理藩”,为“管理外藩”之意,本来是负责管理蒙、藏、疆等地区事务的一个机构。从名称上来看,即便对俄罗斯,清廷亦非真心以平等对待。但是,别嫌这名字不好听,除俄罗斯以外的其它国家,连被理藩院接待的资格都没有,其交涉事务统一由礼部负责处理。 所以,清朝一直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仅仅是一个礼部统领一切事宜。然而,礼部历来只是负责接受周边附属国对清朝的朝见和进贡,更无平等的外交观念。乾隆年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来华请求通商,而礼部官员不仅误以为英国人船上的商品是贡品,还在商船上插上进贡的龙旗标志,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而这,便是清朝长期以来闭关锁国朝廷昧于外务的结果。 但是,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则要求使者进驻,这就使得清朝的统治者终于看清了世界局势。于是,就有1861年正式建立的一个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它的全称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拥有外交权利的机构,毕竟,在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和周边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是以清王朝为“尊”的。何谓王朝,自然是有不把其它国家地区放在眼里的底气和实力。从属国家们不仅要听清王朝的调遣,更是要年年进贡纳税。 也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根深蒂固,同时也是西方国家迟迟不能同清朝建立真正平等关系的内在原因。总理衙门由王公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 初设时,奕訢、桂良、文祥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从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䜣任职时间长达28年之久。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满汉各两人)、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章京(满汉各10人)、额外章京(满汉各8人)。 等到清朝愿意同其它国家建立平等友好关系的时候,就已经是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了。此时的清朝内忧外患,让朝廷上下不得不对外交政策关系作出让步。如果说,太平天国的运动是清朝的心腹大患,那么,外国的侵略就是一种肢体、肘腋的忧患。 臣子们对于外交关系的处理,都建议:要加以笼络信任。为了满足新的外交关系的需要,总理衙门得以建立起来。而总理衙门建立之后,清政府则淘汰了老旧封闭的传统外交关系,正式迈入新型的近代外交关系之中,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有了插手清朝朝堂政务的理由,更是清朝殖民地化的开始。 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总理衙门的建立加速了清朝的近代化进程。而总理衙门这个新的政府机构,虽然很“新”,但是,地位却不低。最初是由恭亲王负责,职务也仅仅是和周边的一些小国进行外交事项。而说起近代化,无非是和洋人打交道,向洋人学习,这可是一个没人乐意接的苦差事。 于是,这些繁杂的事务就并入了总理衙门,而之前六部的作用,则将被大大削弱了。有言道,六部仅仅干一些跑腿的活,而总理衙门,自然将成为国家的军机重地。 发展到后期,总理衙门就演化成了“总理洋务”的内阁。最初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来,连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总揽全部洋务事宜。 要说总理衙门对中国的影响,最为主要的还是教育方面。因为,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的不通。于是,在1862年,我国的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建立起来,并且,从最开始的外国语言,渐渐普及到了人文地理、生物化学、医学科学等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朝廷还组织了洋务运动等民族自救活动,从学习借鉴引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生产机器来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那个时候的总理衙门,用皇帝的话来说,就是:“全国各地的机密文件,都要先经过总理大臣这一关,然后,再交由最高统治者——皇帝。” 所以,总理衙门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政府,至于当时的内阁已经是空有虚名了,因此,清朝的政治则成了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并存的政治状态。军机处用来处理内政,也用来防止总理衙门专权,而总理衙门则负责处理清朝的对外事物。 之后,清朝甚至建立了航海水军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向西方国家派遣使者等等,为中国的近代化做了不少的铺垫。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使得京师同文馆这所综合性很强的大学被迫停止办学了。而后的甲午战争,战争的失败也使得总理衙门破产。最后,在《辛丑条约》的条件下,总理衙门改立为“外务部”,实则为外国人所掌控,方便他们对清朝的侵略。 清朝的总理衙门可以说是近代化的领军组织,它记录了19世纪的封建帝国主义清王朝和西方列强之间周旋的经过。它不全是清朝统治的产物,而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也是清朝统治者的屈服。就客观而言,它具有开启近代中国大门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清朝的理藩院》、《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