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清朝“黄委会” 武陟嘉应观[28P]
[打印本頁]
作者:
逸然
時間:
2016-11-6 18:41
標題:
清朝“黄委会” 武陟嘉应观[28P]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黄河也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在孕育中华民族的同时,也给炎黄子孙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让黄河造福于民,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千百年来,治理黄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为了把黄河治理好,历史上不少帝王宵衣旰食。
在被誉为“黄河文化之乡”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城东南13公里处,有一座“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筑群。它占地140亩,形似北京的紫禁城,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这就是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有着“河南小故宫”之美誉,被称作为“万里黄河第一观”的嘉应观。嘉应观,是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黄河文化的瑰宝,是治理黄河的博物馆,可以说是早在清朝就设立的“黄委会”。
黄河宁,天下平。据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在武陟以下共决口1549次,其中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黄河4次在武陟决口,淹华北,逼京畿,从天津入海。康熙感叹:“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雍正登基后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了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一一嘉应观。
嘉应观里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灵的,这一点将我深深地吸引。在初秋午后的斜阳里,我走进了神秘的“黄河故宫”嘉应观。
嘉应观的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是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嘉应观的前院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楼上高悬大铜钟一口,系雍正初年造;而鼓楼上层祭神圆鼓却已无存。钟鼓楼蓝色的琉璃瓦顶配与朱红色的楼身,显得十分大气。
御碑亭位于前院正中。远观“御碑亭”伞型圆顶,六角重檐,金黄色琉璃瓦覆顶,非常像清朝皇帝的帽子,庄严而富丽堂皇。可见雍正皇帝非常重视武陟河防,在建嘉应观之初便把头上的“皇冠”放于此处。
御碑亭里的高大铜碑,有24条龙缠绕其间,象征一年24个节气。碑文是由雍正皇帝亲笔御书,盖有“雍正御笔之玺”。
中大殿,又名金龙殿。位于前殿之后,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筑,孔雀兰琉璃瓦覆顶,斗拱雄奇,恢宏壮丽,气势磅礴,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影。可当地的老百姓又叫此殿为“无尘殿”,因为自敕建嘉应观至今,已近三百年了,但中大殿内从不用打扫,也不沾灰尘,不结蛛网,少有飞鸟,非常神奇。
禹王阁东西两侧群房各九间,成“T”形。东为风神殿,西为雨神殿,这里供奉着24位自然神,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在嘉应观西北角的一个院落里,有南北相对两排房舍,全部是苏式建筑风格,室内有木质天花板、木质地板,墙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50年代初在嘉应观景区黄河大堤上修建新中国第一个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工程“人民胜利渠”时的办公室。1952年10月31日,毛泽 东主席亲自视察了人民胜利渠,并在这次视察途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嘉应观就像耸立在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金色夕阳的映衬下,嘉应观更显得意味悠长。
【三姐姐温馨贴士】
1、关于交通
(1)焦作至嘉应观:郑焦晋高速—部分收费路段—收费路段—修武/武陟出口—农信大道—龙源路向左转—上迎宾大道—104省道—004县道—中心大街/004县道—嘉应观;
(2)郑州至嘉应观:连霍高速惠济站、沟赵站上转郑云高速或郑云高速广武站上,从郑云高速嘉应观站下,左拐3公里即到;广武站—嘉应观站仅需13分钟。
(3)武陟至嘉应观乘车路线:县城坐1路公交直达景区。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98:8080/)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