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国军与电视剧形象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在抗战期间,国军1个精锐步兵师可以对抗日军1个步兵联队,杂牌军或者战斗力弱的中央军1个步兵师,可以对抗日军1个步兵大队,很多人认为这很丢人,其实一点也不丢人。在有些人看来只要不怕死,就是大刀拼原子弹也一样是胜利。其实精神是很难弥补太大的物质差距,这个差距不是靠不要命就可以轻易的填补的。
不要看多了神剧,就想当然以为中国军队1个师,就是齐装满员,有配备齐全的山炮,机枪和装满粮食的大卡车的10000多头戴钢盔,身材高大的士兵。还跟着几百个身穿呢子军服坐着吉普车的军官,那叫一个精神抖擞。军官们都是丫鬟成群的财主家公子,喝着洋酒,开着小汽车满街闲逛。其实那个时代的广东省政府 也只有省长大人有一部车而已。就更别提多的跟蚂蚁一样的校级军官了。
在电视剧里,日军1个大队的普遍形象就是几百抗着步枪,掷弹筒,跟着1个骑大马的军官一路小跑,那身汗啊!那副不堪的摸样,真是让人不知所措。
一旦开打,日本军官就大喊一声;冲啊,军刀一挥,几百个人就跟没头苍蝇一样,挺着身子大喊大叫的冲上来。于是乎,我军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步枪,手枪,一枪一个,比打鸭子还容易。
图为,抗战中一支行军的中国军队,由于缺乏汽车和骡马,几乎所有部队都是靠自己挑担子随身携带弹药粮食和军品的。
还是让我们从开头说起吧。
因身体素质文化及资金问题 国军训练差
由于国情使然,国军新兵几乎全都是文盲,对于这些文盲士兵要把弹道,射击教会他们可绝对是一个工程。比如射击包括,有风效对,如横向和风,射击100米目标,弹头要偏差3厘米,200米偏差9厘米,那就要有个修正量。比如射击300米外人体,强风从左吹来,如何修正?就是修正量为1/2人体,强风加一倍,斜风减少1半,等于不加不减,所以瞄准点是向左移动半个人体。
还有气温的影响,在400米距离每差10度气温,偏差是7厘米,也需要修正瞄准点和调整表尺。在阳光下如何射击.如何测定距离,夜间射击,山地射击.和各种据枪方式。当然还有最难的射击活动目标,比如射击200米外,速度为3米/秒的人体射击,提前量为3米/秒乘以0.31秒等于0.93米,[0.31秒是子弹飞行200米距离的时间],如果对方是斜向奔跑那就更加复杂了。
最后还有枪械保养.比如准星偏差1毫米,在100米距离就要偏差14.5厘米,还有枪械分解上油,潮湿天气,寒冷天气和海边海雾大的地方,风沙大地方的养护,冬季的养护,保险机不保险,不退壳,不发火,不进膛.滑机的修理.....................................
而这还只是步枪!机枪和火炮的使用和保养更加复杂的多的多,就连军用指北针都不是可以随便用的,也需要大量的培训。其他的利用地形地物,班组进攻,连营战术,单个防御.班组防御,夜间行军,宿营,巡逻,侦察,行军警戒,宿营警戒,通信联络,刺杀,各种环境各种姿势的投手榴弹,土木作业,堑壕,交通壕的构造修筑,爆破,炸药的正确使用,信号通信,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大的战术就不说了,就是班级战术就已经很困难了,首先是火线运动,如何曲身前进,滚进,动作要领是什么,占领出发位置后,如何伪装,如何弄清目标,道路,障碍位置,记住信号,冲击的时候的跑位和职责是什么。铁丝网的切断,谁开枪掩护,谁能手榴弹,谁往哪个方向快跑,不能乱跑,遇见火力点,要利用死角迅速迂回隐蔽接近攻击,隐蔽迅速接近是全班是1-2路队形,三角,还是一字。是全体跃进,分组跃进,还是各个跃进,新兵和素质不好的兵一上战场,就吓的乱跑,完全错位。
图为在操场集合,训练接受训练的中国新兵。在抗战时期,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的是,中国士兵的体质并不如日军。
就是足球队员专业训练了10多年,在和平环境下,拿着高薪,在比赛中,还经常在跑位,组织和保持阵型上失误连连呢!就更别说只训练了3个月的新兵在枪林弹雨,随时送命的战场上跑位,保持队形了。
国军一半士兵不用训练 每天做杂务
所有的这些,都不是一个从小生活在闭塞的内地乡村的文盲壮丁用1-3个月时间,1个人只打5发实弹射击,大部分时间是用木头枪,木头炮训练,那种状态可以学会掌握的东西。
所以黄仁宇说国军通常把不堪训练的人不管不问就放在一边,只专心训练少数堪教的壮丁,打仗的时候,就是那些堪教壮丁在打,其他那些人就是山上摇旗呐喊,让自己显的人多一点就可以了。如果这少数堪教壮丁被打败了,那山上的人自然也就很自觉的溃散了。
在中国这样的中世纪水准的农业国家里,还有无数杂事,需要士兵自己做。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和组织结构,所以,一切都要自己来,1个国军部队领粮食,领草料,搬运,打柴,磨麦.......就要占用1个连1/3到1/2的人力,而打起仗来,士兵们还往往沉不住气,过早射击,投掷,到处乱放,导致过早暴露目标。给了日军炮兵很好的射击靶子。士兵们由于营养不够和体力太差,在白刃战也往往无法占便宜,还有就是冲锋和阵地内近战训练不够,只是一味的喊杀,喊冲,乱成一团。
这样人,不是兵,而是丁,不是军人,而是穿着军服的农民。真打起来5000个,也打不过1000个从幼年就开始军训的日军,所以才有国军1个师也打不过日军1个大队的战例。[一般国军1个师是5000-7000人,日军1个大队是1000来人]。
日军从幼年即开始训练 战术能力比较强
日军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呢?从入伍开始就是棍棒教育,绝对的服从,不光是步兵技术天天苦练,就连挖战壕都是一丝不苟的训练,不是把土铲起来往外一仍就可以了,而是要求 装满土后侧转身,面向后,锹柄向上,之后转身面向前,后脚一蹬,再抛土,臂力,腰力和脚力全都用上了。抛出去的土又准又远,反复训练这个动作,直到干净利索为止,什么工事伪装,侧防,障碍物开辟,近迫作业.....全都要日夜练习。
日军攻击精神旺盛,可以一天连续冲锋14次而锐气不减,喜欢坑道作业进行攻击。比如在析口战役日军就对国军第73师就进行了近迫作业之后,突然在近距离开始冲锋。日本步兵在野外教育,射击教育和夜间教育上最为卖力气。在进攻的时候,喜欢使用锥形正面突击,一翼包围和两侧包围,灵活的在山地进行穿插。
日军喜欢在开始冲击时使用大量烟雾弹进行遮蔽,机枪和火炮全速射击掩护,步兵只管冲锋并不开枪,应为日军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100米的距离最多10多秒就可以乘着机枪和炮火轰击瞬间冲进去了,直接进入白刃战和手榴弹战。如果半途开枪则会延缓冲击速度,其实日军的步炮协同能力是很出色地,会有观测组和飞机观测数据给炮兵,进行集中而准确的迅猛打击,如果没有强大炮火的日军战斗力会起码下降一半。
日军的火炮射击技术不错,比如日军的37MM平射炮更是专门用来打国军的火力骨干重机枪的,在淞沪会战,国军精锐第18军第14师第42旅才打了几天,全旅36挺重机枪就都被日军的37MM平射炮给打坏了,打的国军再也没有人再敢进机枪掩体。
同样,在淞沪会战国军第18军的第14师的山炮营8门山炮排开了轰击日军掩护国军步兵,只几分钟后,日军就利用光测和双曲线交汇法测出,国军炮兵阵地,反击炮弹跟着就上来了,吓的精锐的第14师的山炮营再也不敢集中射击。
而且日军一旦得手就迅速进入追击,比如在第2次长沙会战,日军攻击潼溪街,先炮击国军第4军,之后是飞机轰击,摧毁国军一线阵地以后,日军发起全军突击。而飞机则预先已经把橡皮艇,弹药,器材空投到了泊罗江岸边,使日军保持了很高的行军速度。
在防御中的日军战斗力更强,一到地方就立刻开始修工事,阵地位置巧妙,能遏制要点,高度发挥火力,本身技术优良,同时有高度献身精神,善于独立作战,哪怕一个小队,一个分队被优势对手包围也可以不谎不忙的沉着战斗。还利用夜间进行夜袭反击,利用双方的炮声或夜色,20-30人组成一队趁对方立足未稳进行袭击,夺取据点。或者3-10人小组钻隙袭击对方机关和炮兵阵地,潜伏要道密林伏击。这在密支那,腾冲和松山等战斗中都有体现。
国军战斗动作不行,缺乏火炮支援,常常几百人蜂拥冲锋,而被侧翼地堡里的日军用机枪横扫,国军一忙乱都往附近的小树林和小山包里隐蔽,而日军炮兵则专打这些地方。
图为日军战车,只有8-15吨的日军战车,实际上非常适合在中国中部和南方复杂地形活动。解放后,为了在南方水网地带更好行动,部署在南方的解放军也装备了重量只有十几吨的63式坦克。
国军很多军师级部队 都没有一门火炮
有些国军杂牌师,一个步兵师才5000-6000人,士兵素质就不提了,军官也是些不认识多少字的老行伍和关系户。全师全是当地作坊土造步枪,还有点磨掉了线的机枪,一个师的重火力就是几门-12门迫击炮。杂牌军士兵还是用竹桶子当军用水壶,竹扳子做背包,比如第73军暂5师,按上报数字是7000多人. 实际上才3000多人。
国军第745团姚超伦团长在40年后回忆第22集团军时说:所有步枪,枪膛内的来复线都磨平了,子弹出口的枪声,嗵、嗵、嗵,和土枪一样,实在难听,我们的士兵都不愿用枪射击,只准备在肉搏时使用。其实这个集团军,都没有哪怕是一门山炮,只有迫击炮。
国军第29集团军,也是一门山炮都没有,集团军只下属1个重迫击炮营,但是一门炮只有区区10发炮弹,下面的军和师也都没有炮兵,只是1个团有4门82毫米迫击炮。
堂堂国军正规军1个集团军连一门日本步兵联队级别的步兵山炮都没有,这个在整个二战所有参战国里,也是装备最差的了。比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团级单位都不如!
图为一名在1945年参加反攻桂林的中央军士兵,其装扮与乞丐无异。与1937年开战期初相比,1945年的中国军队在轻重武器上并没有任何提高。
而且也不要天真的以为中央军就都是装备精良,74军够拽吧?74军一个参谋叶方华回忆,38年武汉会战时的51师装备很烂,除了少数的河南制造的中正式步枪以外,其他都是汉阳厂制造的笨重的老套筒。机枪也不多,一个团也只有2-3挺重机枪。一个师只3门很老的克鲁格山炮。直到常德会战,参战的第74军师级部队都没有1门山炮,而只有迫击炮。
方靖和杨伯涛回忆说,38年的江防部队,国军中央军第94军,第75军,第26军,第2军。都是正经的中央军嫡系,但也都一样,4个军12个师,连一门山炮也都没有,就更别提什么榴弹炮,加农炮了,只有迫击炮。
日军1个大队在火力上比国军1个师不差
这种装备水准,国军的一个师经常还就真就打不过,日军1个步兵大队。日军1个正规野战步兵大队是1110人,2门70MM步兵炮,4门曲射步兵炮,20挺重机枪,38挺轻机枪,50个掷弹筒和670只步枪。在火力上对国军1个师绝对不落下风。
所以,国军实力弱的一个师对打日军1个正规野战步兵大队在武器上还真没啥优势。按蒋纬国的意思,武器配备不好的国军师需要8-12个师才可以勉强对抗日军1个师团。
图为日军野战加农炮部队在开火。与1937年相比,1945年在中国内地的日军,并没有削弱,在战车数量,大炮数量和师团会战份弹药上,都没有削弱,甚至是人数上,还更多了。
比如41年在郑州作战的第3集团军第20师的1个连,只有3挺机枪和一些破烂的老套筒。而他当面的日军1个中队有9挺机枪,9具掷弹筒,若干枪榴弹和2门步兵炮。你说这仗还怎么打?这不是靠不要命,敢玩命就可以弥补的。
国军最后只得由第58团向日军挑起白刃战,最后这个团光送到洛阳关林后方医院的刺刀伤者就有100多人。
国军在山地地形8对1才能防住日军进攻
台湾的刘凤翰在陆军与抗战初期和抗日战史论集里讲:根据国军的计算,在抗战初期,日军训练和装备都很精良,可以用1个大队迎战国军1个师或者1个旅。
军令部统计,在国军素质下降的1944年,1战区敌我兵力比是14:100,第2战区是13:100,第3战区是20:100,平均国军6-7人才可以抵抗1个日军,这还是在防御状态下。
最后,徐永昌计算国军320个师,在战场可以对打日军40个师团,比例是8:1、但是前提是在水田山地,进行防御还可以抵抗,一到平原,就不能支持了。
单兵训练,武器装备,后勤补给,战术能力全部都大幅度的落后于日军。那就只能靠数量来冲抵质量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点,有效利用山地水网地形,尽可能发动更多人入伍,强大的民族感情和责任感,才可以以极度的劣势来抵抗极度的强势8年之久。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98:8080/)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