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4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書籍] 拜占庭/法蘭西/巴比倫/印度的智慧 (422MB@PDF@KF/ML/FD/RF/UU)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

好友

3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前天 06:13
  • 簽到天數: 2144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推廣值
    0
    貢獻值
    14511
    金錢
    70396
    威望
    30919
    主題
    124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4-10-1 05:20:1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檔案名稱】:拜占庭的智慧/法蘭西的智慧/巴比倫的智慧/印度的智慧
    【檔案大小】:103MB+108MB+109MB+102MB
    【檔案格式】:PDF
    【檔案語言】:繁體中文
    【檔案空間】:KF/ML/FD/RF/UU
    【上傳日期】:2024/10/01
    【刪檔天數】:30天無下載自動砍檔
    【預覽圖片】:
    Wisdom.of.the.World.4Books.jpg
    【內容簡介】:
    《拜占庭的智慧》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中世紀的地理觀念以地中海作為世界中心,海的東岸即稱東方。羅馬帝國分立東西二帝後,東方崛起了拜占庭帝國。拜占庭自稱為羅馬人,許多史家也視這一帝國為羅馬帝國的延續,或者說是東羅馬帝國。

      實際上,拜占庭有其獨特的文化,它既繼承了基督教文化,又巧妙地溶入了希臘文化;它的政治體制也不全以羅馬帝國為標準,而是有所創新。拜占庭的生活習慣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它敢於頂撞「正統」的羅馬教會,修改了許多儀式規範,發展成獨立自主的教會,因而被視作異端,但它們學術的繁榮又遠遠高出於當時的西方各國;西方正處於中世紀的黑暗時期,在東方卻閃耀著一顆明珠。

      十九世紀的一位法國歷史學家朗波(A. Rambaud)稱這個國家是「歐洲和東方野蠻主義的分界線」,意思是既不同於歐洲,又有異於蠻族。也許更正確地說,拜占庭不是分界線,而是東西文化的交會:沒有基督教,拜占庭舞台上就缺少了個主角;沒有強烈的希臘文明的滲透作為背景,這台戲不可能演得那樣光彩奪目。

      拜占庭帝國存在千年之久,歡樂和悲傷交織一起,勝利和挫折不時起伏。歷經波折之後,它衰老了,但猶似一個老嫗仍滿戴著珠寶綠玉,不失其年輕時的光輝。

      這個帝國的四周都是虎視眈眈的敵人,諾曼人要征服它,斯拉夫人、阿拉伯人要積極擴張,教皇要凌駕於其上,還有一些東方的「蠻族」不斷前來騷擾。但正是拜占庭人的智慧,使帝國的統治能持續達千年之久。

      本書以史料為依據,勾勒出他們禦敵的智慧和富國弦兵的智慧,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如何運用婚姻外交和遠交近攻、同化政策等手腕來與鄰國周旋;又是如何發明了「希臘火」這一秘密武器,給敵人以重創。

      拜占庭的富饒程度,當時的一些外國旅行家曾留下生動的記載。他們是怎樣富裕起來的,本書若干章節的提示,也許可供參考。如拜占庭的絲綢商品長期壟斷西方市場,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不得不歸功於它對絲綢工業的保密政策,使技術不至於外流。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早顯現於拜占庭,當代史家已注意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所受到的拜占庭之影響;如果沒有拜占庭保存下來大量的希臘著作,也許大多數古希臘作品將湮沒無聞。意大利人愛好希臘文學、哲學,而他們對希臘語的知識來源,主要是十四世紀拜占庭派去了一位教希臘語的教師克里索洛拉斯(Chrysoloras),在那裡任教了四年,然後得到普及。

      從十五世紀開始,意大利人紛紛到拜占庭去搜集希臘著作,單是奧里斯派(Aurispa)一人,在一四二二~一四二三年期間就在拜占庭購得了二三八份手抄本。如他所說:「我的整個企業、所有的現金,甚至於我的衣服,都獻給了希臘著作。」所以拜占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作的貢獻絕不可低估。

      本書有一章是敘述他們吸收希臘文化所表現出的智慧。其中還可以看到他們又是如何將它傳播到斯拉夫人中間,最後使莫斯科成了第三個羅馬。

      改革是時代的要求,否則就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本書作了點滴的介紹。拜占庭的改革有的受到阻撓而最終失敗,有的則一直存續至今。如最令羅馬教會感到震恐的教士結婚,現今就由東正教保持著。拜占庭人喜歡奇裝異服,愛好競爭,生活充滿機智;從留傳下來的史料摘錄了一些;可看出他們睿智的生活態度。

      拜占庭和中國在歷史上往來頻繁,特別是從中國將蠶種引入,今展了他們的絲綢工業。此外,他們是如何認識中國的,讀者或許會感到興趣,為此專門立了一章。

      考慮到一般出版物中較有系統地介紹拜占庭歷史的著作還很少,不了解它的興衰史,對拜占庭智慧的歷史背景就很難清楚理解,上下千年的歷史人物又不斷湧現在本書中,所以本書首章簡單介紹它的歷史,書末附錄再列個統治者的年代表。這一年代表雖也見於他書,但一般的著作很少注意到是哪個王朝統治;附表中列出了統治王朝的名稱,也許並非無益。

      拜占庭歷史上各項重大事件以及政府所採取的對策,歷史學家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湯恩比說:拜占庭的反聖像運動使它處於無政府狀態,已不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沒有一個真正的政府。有些歷史學家則稱反聖像運動是一項宗教改革,利奧三世是馬丁.路德的先驅者。筆者贊成後一說,它正體現一些拜占庭人反對迷信聖像的智慧。


    《法蘭西的智慧》
            感性與理性的結晶
            像霧,像雨,又像風。


      這是許多親身遊歷過法國的異域遊人所帶走的最不成印象的印象。他們可以為艾菲爾鐵塔的壯美和尼斯海灘的旖旎風光而心曠神怡,可以徜徉於羅浮宮、凡爾賽宮的藝術氛圍之中而恍惚回溯到本世紀前的典雅瑰麗,可以品著一百五十年前的干邑白蘭地而體驗到法蘭西那古久的醇香和浪漫,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地置身於巴黎現代美術館那些抽象得一塌糊塗的線條、色塊之中而故顯其心領神會地附庸「瘋」雅。

      但無論他們如何自以為是地以為已將法蘭西的智慧了然於心,對於那些活生生、隨處可見的法國人,他們卻只能三緘其口,或尷尬地搖搖頭,低聲慨歎:看不懂的法國佬!

      關於法蘭西的代表是什麼?不用說外人,就連法國人自身也未文都能讀得懂自己。著名的歷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在其《舊制度與革命》一書中就曾為自己的民族下了這樣的斷語;「一個固守原則,本性難移的民族,以致從兩、三千年前畫的圖像中還能把它辨認出來;同時又是一個想法和愛好變化無窮的民族,最後變得連它自己也感到意外。」

      五千多萬來源複雜的民族構合,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沈積,多種文明要素的匯合撞擊,固然是造成法蘭西民族智慧形象紛繁深厚、斑駁龐雜的原因;但探其究竟,最為根本的還是在於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豐富多采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內心情感。

      由此,我們找到了理性和感性這兩個既無法界定,又無向無度的量,交叉構築了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坐標體系;然後,小心翼翼地把我們的主人公置乎其上,冀圖以此來定下其坐標,把握其智慧附。不曾想,剛一鬆手,主人公便如脫韁的野駒,在理性的波峰與感性的浪谷之間狂奔起來。惶惑情急之中,便抓起一個個法蘭西的智慧形象押在坐標系上―—上至路易十四、拿破崙、伏爾泰和莫奈,下至無影無形的一般民眾,從巴黎市民到鄉下農民,從政客到士兵,從男人到女人―—真實的和虛幻的,外顯的和內隱的,崇高的和庸俗的,無一不透析出法蘭西智慧的某一側面。

      然而,很快我們就發現,這些智慧的閃光點同樣匯入了先前的波動之中而變得捉摸不定。無可奈何之間只餘下兩片印象:朦朧如霧般的迷情、急急如風般的激情。

      耐心地品著這兩片印象,逐漸開朗起來,那些躁動於理性―—感性坐標之上的智慧形象開始劃出一條有跡可循的光滑曲線。儘管這條曲線實在是「曲」得不能再曲了,我們畢竟從中探究出法蘭西智慧的某些端倪,那種搖擺於理性與感性之間如履薄冰的微妙平衡,那種面對從最感性到最理性的陡然落差,依然能信馬遊崗,從容過渡的精湛技藝,那種為追求自我理念的價值重現而不斷去張揚、壓抑、反抗、融合理性與感性的執著精神,都無一不在向世人展示著一種獨具風韻的法蘭西智慧。


    《巴比倫的智慧》
            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古巴比倫(Ancient  Babylon)文明,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古巴比倫與古埃及、古印度與中國,併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今巴比倫省希拉市東北郊)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蘇美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人創造出來的。

      巴比倫城市「遺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倫省的希拉被發現,位於巴格達以南約八十五公里處。這個舉世聞名城市的遺址地處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現在僅留存著由破損的土磚建築物構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著幼發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兩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來抵禦季節性的洪水。

      現存的歷史資料顯示,巴比倫最初是一個小城鎮,在公元前二千年初變得興盛。在阿摩利人巴比倫第一王朝於公元前一八九四年興起時它作為一個小城邦獲得獨立。巴比倫宣稱自己是蘇美――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繼承者。儘管在那時候它還是一個小城市,但是它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聖城」尼普爾黯然失色。大約也是這個時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紀左右,一個名叫漢摩拉比的阿摩利人國王第一次建立了一個短命的巴比倫帝國。從這時候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南部被人稱作巴比倫尼亞,後來人口不斷移入,於是巴比倫城市的規模日益膨脹,變得越來越雄偉。

      巴比倫帝國隨著滅亡而快速瓦解。之後,巴比倫在亞述人、加喜特人和埃蘭人的統治下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在被亞述人毀滅並重建後,巴比倫於公元前六○八年到公元前五三九五三九年之間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這個帝國由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倫帝國最後一個國王是一個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亞述人。著名的巴比倫空中花園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可惜的是,考古學家至今仍然找不到空中花園的遺址。雖然巴比倫現已消失,但其文明對後世的影響(尤其是宗教方面)卻仍流傳至今,巴比倫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典章的發展相當深遠,有些直到今天仍被沿用,真不愧為世界的四大古文明國度之一。


    《印度的智慧》
            出生入世渾然一體

      按我們約定俗成的「智慧」概念去考察印度民族的智慧,用我們自身的「智慧」標準去衡量印度人的思維結晶,這難免會產生偏差。

      例如,對於印度宗教經典中有些詞句再三、再四重複的現象,印度人認為這是前輩們用來突出重點,表示秩序、甚至神聖性的好方式,是他們為達到上述目的,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的上佳方法。但是按照我們的標準,這也許是「冗煩」、「拖沓」,令人難以忍受;就像廟裡的和尚在有滋有味地誦經,而一旁的我們卻眼皮直往下垂一樣。

      一位印度學者曾嚴肅而略帶自豪地告訴筆者,印度歷史上各大宗教都倡導節慾,因此節慾的理論能體現出印度人智慧的一個側面。在這種智慧的指引下,印度民族至今仍十分注重節慾。然而,筆者內心不免嘀咕,印度當前人口爆炸,這總不是節慾的結果;印度長期以來盛行童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提倡盡早洩慾嗎?……

      因此,要把握一個不同民族的智慧,實在很難、很難,事實上也是不可企及的。印度人認定的「智慧」,筆者也許毫不理解?對於筆者測度的印度民族「智慧」,他們卻露出詫異的神色。這就是須向讀者言明的。

      本書力求能表現出印度民族的睿智閃光點,唯智者才不斷然給「智慧」下定義。

    【下載載點】:
    https://katfile.com/users/Anyone/17082

    https://down.mdiaload.com/users/Hiddenone/928

    https://down.fast-down.com/users/Hiddenone/4843

    https://rosefile.net/users/Hiddenone/13265

    https://userupload.net/users/Hiddenone/10249

    【解壓密碼】:無

    【Katfile資源總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2-23 01:56 , Processed in 1.02253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