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16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种区分的意义何在

[複製鏈接]

3396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4-4-17 18:59
  • 簽到天數: 450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25
    金錢
    5
    威望
    16769
    主題
    3396
    樓主
    發表於 2022-4-14 15:10:57
    不同的“人种”,虽然有明显的体表特征,但遗传的差异程度其实是非常小的。不过,我们可以利用遗传资讯,划分出不同的人群,这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在美国,随便站在哪个大城市的街头环顾四周,你都会发现人们的外貌多姿多彩。皮肤有白有黑,头发有直有曲。人们常常根据这类体表特征,加上地理起源与文化,将自己和其他人区分为不同的“人种”。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种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依据呢?

      比如某人有着一对蓝眼睛和满头卷发,除了告诉我们他拥有生成这些特征的相应基因以外,体表特征还能揭示有关这个人的遗传组成的更多信息吗?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一个原因在于,“人种”从未严格定义过,把某人划入某个人种所依据的习惯上的标准,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例如某人在美国被划入“黑人”,在巴西则可能被认为是“白人”,在南非则可能被归入“有色人种”(既非“黑人”又非“白人”)。

      人种的通行定义,最好是根据先天易患某些病的倾向来划分。例如,镰状红血球的病例通常发生于血统中非洲或地中海成份较多的族群,而囊肿性纤维化在欧洲裔族群中发病率高得多。此外,一些研究提示,某些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对于非洲裔美国人的效果可能比其他族群的效果差,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一直存在着争议。

      过去几年中,科学家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族群遗传结构的大量资料,以探索族裔和疾病模式之间的联系。这些资料逐渐回答了几个敏感且争议很大的问题。一、遗传资讯可以区分同出一源的人群吗?这样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其特定的族群归属呢?二、这种划分与现今通行的人种分类是否能很好地吻合?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根据以遗传资讯为基础的人种分类或通行的人种分类,是否有助于揭示各种人群的患病规律以及药物治疗对他们的效果?

      一般说来,我们倾向于对第一个问题说“是”,对第二个问题说“否”,而对第三个问题,我们也说“是”,但要附加某些限制。我们的答案基于有关人种和遗传学的若干概括性结论。有些人群的遗传特性的确有别于其他人群,但如何划分人群,则与你考察的基因有关。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你的肤色基因你可能被划入某一族群,但如果换另一个特性来作为衡量标准,你又可能被归入另一族群。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大约90%的人类遗传中的变异,出现在居住于同一大陆的人口中,其余的10%才表现为各大陆的遗传差异。换言之,来自不同大陆族群的人,彼此间的差异平均仅比来自同一族群的人稍微大一点。因此各个人类族群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但常常仍可区别开来。

      人的分类

      为了找出人种的社会定义与遗传渊源之间的关联,科学家首先需要有一种根据族裔来分类人群的可靠方法。过去10万年间,具有现代解剖结构的人从非洲迁徙到世界上其他地区,而人口数量也一直在急剧增加。这一扩张过程在人类的DNA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遗传学家利用DNA的多态现象,具体地说就是DNA中碱基对序列的微小变异,来判定不同人群间的关联程度。这些DNA多态绝大部分并不出现在基因内(基因是编码制造蛋白质的信息DNA片段,而蛋白质则是人体的主要组分之一,它负责进行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因此这些常见的变异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它们不会直接影响特定的生物特征。不过,少数多态却存在于基因内,它们可能导致个体间的差异,并导致遗传疾病。

      科学家在对人类基因组(即全部的细胞核DNA)进行测序分析时,鉴定出了数百万计的DNA多态。这些多态在各个族群中的分布状况,反映了这些族群的历史,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为了区分不同的人群,理想的遗传多态应当是属于某一族群所独有,也即它存在于某个族群的所有成员中,但在其他族群的成员中则完全没有。然而,人类各大族群彼此分居的时间太短,而彼此混血的现象却十分显著,因此这类“独家”的特征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在世界各地出现频率不均的遗传多态性,来粗略地分类人群。一类颇为有用的遗传多态是Alu,它是一类顺序十分相近的DNA短片段。Alu多态偶尔会复制,复制的拷贝将随机插入原染色体或另一个染色体的某一新位置(通常是不影响邻近基因功能的一个位置)。每次插入都是独一无二的事件,而且Alu一旦就位,就不动了,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因此,如果发现两个人的Alu不但碱基序列相同,而且位置也相同,那么这两人必定是某一共同祖先的后裔,正是这位共同祖先把那个特殊的DNA片段遗传给了他们。

      本文作者之一Bamshad与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B. Jorde、Stephen Wooding和W. Scott Watkins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Mark A. Batzer合作,检验了出生于次撒哈拉非洲地区以及亚洲和欧洲的565位人士中的100种Alu多态。我们首先确定他们每个人都有哪些Alu多态,然后我们把这些人的所有识别资料(例如原藉地及族裔等)从数据中去掉,完全根据他们的遗传资讯来分类。

      我们的分析得出了4个不同的人群。为了确定每个人的归属是否符合通行的人种或族裔分类,我们把上述识别资料又重新加入到数据中。结果发现,4个群体中有2个完全由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出生的人组成,其中1个几乎是清一色的(刚果)姆布蒂俾格米人(Mbuti Pygmies)。另外2个群体则分别由欧洲和东亚出生的人组成。我们还发现,使用60种Alu多态,就能以90%的准确度判别每个人的出生地。但是,如果要达到接近100%的准确度,就必须使用大约100种Alu多态。

      其他研究得出的结果也大同小异。以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W. Feldman的实验室里工作过的遗传学家A. Rosenberg与K. Pritchard曾对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及南北美洲52个族群的1000多人检验过大约375种名为“短纵列重复顺序”(short tandem repeat)的遗传多态。在考察了这些遗传多态出现的不同频率以后,他们得以把这些人划分为5个不同的族群,他们的祖先主要因地理障碍(大洋、沙漠或高山等)而无法互相通婚。这5个族群是:非洲次撒哈拉人、欧洲人与西亚人(喜马拉雅山以西)、东亚人、新几内亚与美拉尼西亚原住民以及美洲原住民。这两位遗传学家还分辩出了每个主要地理区内的次群体,它们通常对应于每位受试者自报的族群。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5-23 10:04 , Processed in 0.02204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