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爱情里,如何让对方能死心塌地爱着你?

[複製鏈接]

202

主題

1

好友

714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3-6-11 15:25
  • 簽到天數: 19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16
    金錢
    608
    威望
    714
    主題
    202
    樓主
    發表於 2017-7-23 06:50:30

    “只有不缺爱的人,才能够在关系中感受到爱”

      在一段关系中,相互没有滋养,这段关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什么是相互滋养的关系?

      说白了,就是一种资源交换。

      有人把婚姻比作是一家银行。

      各自在里面投入本金,到一定的时间,得到连本带利的回报。

      比喻得挺有道理。

      因为任何一段关系,都需要资源互换。

      “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道理在哪里?

      亲子之间,血脉相连。刚开始是父母对子女付出,等孩子有能力后,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愿意为父母付出。

      但久病床前无孝子,重点在“久病”两个字上面,回报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了负担。

      当你一直对一个人好时,内心中,肯定是希望得到回报的。

    内心

      也许有人会反驳,列举一些不需要回报的人,比如,志愿者、慈善家。他们毫不了吝啬的将自己的钱贡献出去。

      看似不图回报,实际上,他们也得到了回报。

      他们获得的回报是:被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

      就像谈恋爱时,一方给另一方买礼物。尽管在另一方没有立即回赠礼物的情况下,一方还是十分热衷于做这件事,为什么?

      因为在这过程中,一方获得了这几样东西。

      获得了对方的满足感。

      付出的行为等于在告诉对方:“我是爱你的,我想对你好。”

      这样,在对方心里,自己成功地树立成一个好人,优秀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的形象。

      从中,获得了一种自恋式的满足。

      获得了对方的肯定。

      在另一方没有立刻回馈礼物的情况下,一方仍坚持给另一方买礼物。

      在这过程中,一方百分之百是获得了回报的。这个回报才是使他坚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比如,获得了对方的肯定。

      老公高兴地给太太买了一条围巾,太太收到围巾后,非常开心,连连夸赞:

      “老公,你真的太好了,谢谢,这条围巾真漂亮,有你的感觉真好。”

      顺便亲了老公一口。

      这时,老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扮演“拯救者”。

      因为在拯救的过程中,能得到利他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是非常好的体验。

      也有一些妻子在收到礼物后,肯定丈夫的努力:

      “老公,你挑选这个礼物,一定比较了很多,想了很多吧。这个礼物很少能找到的,你工作那么忙,还帮我带礼物,我真的太开心了。”

      丈夫的努力被妻子看到了,这一刻,丈夫感到了价值感和存在感。

      什么叫存在感?

      被重要的人看见。

      如果婚姻中的两人在互动的模式中,付出者获得了这些。那么,再多的礼物,他也愿意买。

      相比钱财,被对方承认价值和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方面来看,两人实现了资源互换。

      这样的关系,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平衡的。

    平衡

      有平衡的关系,就有不平衡的关系。

      依旧拿丈夫送妻子礼物的例子来解释。

      妻子收到丈夫的礼物后,嫌弃地说:

      “这条围巾好普通,一点都不好看,看样子也不名贵,肯定是在机场随便买的。是不是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想买礼物给我,乞求我的原谅?”

      或者,妻子抱怨丈夫送的礼物,颜色不好看,品味很low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丈夫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既没有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感觉不到存在,反而是深深的挫败感。

      在这样的关系里,资源没有互换,下一次,丈夫很可能再也不会做这件事了。

      即使做了,也是认为情理上应该做,或有义务要去做,又或者,是怕被指责而去做的。

      心甘情愿地说“好”,温和而坚定地说“不”。

      所谓心甘情愿地说“好”,是指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自愿做的,而不是被别人逼迫的。

      当我们发自本心地为对方付出时,收获的是一种喜悦。

      温而坚定地说“不”,是指在拒绝的时候,温和而坚定。

      很多人在拒绝时,是羞于开口的。

      要么用指责的方式说不,要么用对立的方式,总之,就是不能好好地拒绝对方。

      例如:丈夫回到家,看到妻子正在看电视,锅里没有饭菜。

      丈夫陈述了一个事实:“老婆,你没做饭?”

      老婆以为丈夫在指责自己,自己也为丈夫回家后,没给他弄一口热饭菜感到愧疚。

      但她不肯承认,直接用指责性的口吻回复:

      “你这么晚回来,又没有说今天要回来吃饭,我怎么知道,没给你留饭菜,怪我吗?”

      妻子在用指责来告诉丈夫:我不愿意做这件事。

      她无法好好说这件事。

      亲密关系中的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投射性责备。

      当我们感到愧疚的时候,会选用“责备”的方式来抵消愧疚感。

      现在,我们重新讲回关系中的资源互换。

      如果我们不肯承认关系中资源互换的存在,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因为每个人都在亲密关系中追求价值感和存在感。

      如果关系中的双方,体会不到这两种感觉,就会用控制的方式来维系。

      那个妻子和狗的笑话,更多的是妻子在用一种让丈夫感到害怕的方式来控制对方,以此,来维持亲密关系。

      一旦控制的一方存在了,受控的一方就会感到特别约束,那种感觉非常不好受。而控制的一方,感受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养狗的人经常需要带狗出去遛弯。

      有些狗狗比较顽皮,你拉着狗绳,狗狗用力地到处乱窜,为了挣脱拉狗绳的人。

      而拉狗绳的那个人为了防止狗狗挣脱掉,于是,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拉住狗绳。

      亲密关系也是如此。

      控制的一方要时时刻刻地控制另一方,生怕另一方挣脱束缚。

      频繁地看对方的手机,不准对方设置手机密码,或设置了手机密码,也要告诉他。

      朋友打电话过来后,会仔细听电话内容。

      挂掉电话,盘问清楚,谁来的,说的什么事情等等。

      其实,控制的这方,内心是恐慌的,特别害怕对方不爱他,离开他。

      似乎每个秘密都是对方可能离开的契机。

      实际上,那些控制的人,是特别没有自信的。

      有的控制欲很强的女性,男友看了其他女性一眼,她也会非常愤怒。

      愤怒的原因是,男友没有欣赏我。

      好像男友欣赏了别的女性或说了别的女性些许的好话,自己的魅力就降低为零。

      为了不再体验自己妒忌的感觉,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给男友任何机会,不让他去看或接触别的异性。

      无形中,把地方包裹了起来,或占用了起来,也就是占有欲很强。

      其实,我们要确信,我们是有资源的。

      只有确信自己有资源,才能在关系中实现资源互换。

      只有不缺爱的人,才能在关系中感受到爱。

    爱情

      有一些女性,结婚生子后,辞去工作,在家做家庭主妇。

      面对家庭主妇这个定位,她内心是有很多恐慌的。

      她觉得自己只会做家务,不会挣钱,没法给家里创造价值。

      这样的想法,会让家庭主妇自卑,渐渐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变得特别敏感,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跟对方交换。

      实际上,家庭主妇也是有价值的,带孩子,做家务,创造好的家庭环境,这都是家庭主妇对家庭的投入和价值的体现。

      换言之,这也是一种资源。

      跟对方资源互换,且双方价值获得肯定,两人才能继续维持亲密关系,相处起来也会更踏实。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1 14:33 , Processed in 0.01337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