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一进入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此时,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可以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哪些苦味食物既营养又健康?哪些苦味食物 [打印本頁]

作者: 智囊    時間: 2024-7-27 21:51
標題: 一进入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此时,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可以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哪些苦味食物既营养又健康?哪些苦味食物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大部分的节日都离不开吃。顺应不同的时令规律,品尝属于当下的应季食物,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立春的春饼、春卷,除夕的饺子、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螃蟹、月饼……这些舌尖上的美食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别离与团聚,大家在年节饮食中抒情、畅怀、言志,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养性健身。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藏在中国人年节饮食里的智慧!

怡悦亲情的合欢团圆
中国传统年节非常注重亲情的体现,节日饮食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显示出团圆和睦的气氛。这一点在除夕和中秋节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合欢与团圆,是这两个节庆的主题。
春节在古今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节仪。古时将大年初一称为元日或正日,作为春节的一个开场是正日前夜的除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年三十。在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等待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除夕“各相馈赠,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东京梦华录》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限一个家庭之内的成员,守于室内,等待新年的到来,所以又称为合家欢。《清嘉录》说:“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是书并引《姑苏竹枝词》道:“妻孥一室话团圞,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
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各地年饭并不相同。《京都风物志》说:除夕“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上签柏枝、柿饼、龙眼、荔枝、枣栗,谓之年饭果,配金箔元宝以饰之。家庭举宴,少长欢喜”。有些地方的年饭是吃火锅,《清嘉录》提到分岁宴用暖锅(边炉),杂投食物于铜锡之锅,炉而烹之。全家老少融融乐乐,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得到彰扬。
守岁到了天明,已是大年初一。《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然后是享用各种节日食饮,有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等。初一还有大家族的会拜,宋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诗说:“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五代二百人的大家族,在这新春的团拜中实现了平日所不能有的情感交流。
亲情的强调,并不仅限于大年三十,人们在其他节令中也有相似的追求,中秋节便是如此。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赏月和享用与月亮有关的节物,至迟在唐代已成风气。
唐代诗人有许多中秋望月诗,如司图空《中秋》诗云:“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又有曹松《中秋对月》写道:“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宋代苏东坡在中秋大醉之时作《水调歌头》怀念亲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千古绝唱。中秋节的饮食活动,以家庭成员为主,强调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增进长幼亲情。《京都风物志》记有家庭赏月宴,中秋夜拜月礼毕,“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
家,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不仅是生命之根,而且是力量源泉,人们在家中获得温暖和信心。正因如此,培育家庭观念、家和万事兴,为古人所看重,饮食便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周礼·春官·宗伯》中为饮食活动的这个功能作过阐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如春节、中秋、重阳、冬至、腊日等所设计的饮食活动,意在强调增进家庭和睦氛围,使亲情更加浓厚起来。
享受自然的尝新仪式
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很强的季候特征。农耕民族在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中,逐渐认识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中国古代形成了“四时七十二候”学说,随之形成的还有许多相关的特别节日。各种节日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春节、除夕、端午、重阳、寒食和中秋等,是中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到市肆食店去享用节令食品,并非节令饮食活动的中心内容,大众化的节令饮食活动主要体现在“尝新”这一民俗上。尝新也就是尝鲜,是享受自然的恩赐,品尝新收获的果实。各种食物的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来说,收获季节常常就是最好的享用季节。中国历史上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很特别的风俗,在一些季节性很强的谷类和果蔬成熟时,人们要举行专门的尝新仪式,而且赋予这种尝新活动很浓厚的文化意味。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度,春夏秋三季都有来自大自然的丰厚收获物,于是这三季便都有了一些特别的尝新活动。
春季尝新,在古代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有的地方因此有了雅宴“樱笋厨”。唐代《秦中岁时记》记载“四月十五日,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东京梦华录》提到宋代的汴京是在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尝新,正所谓“初尝青杏,乍荐樱桃”。
对于自己辛勤耕作的收获物,人们更是珍爱,以尝新举动迎来丰收。在五谷中,麦子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谷物,对它的尝新往往是在它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就开始了。明代《酌中志》记载,四月“取新麦煮熟,剥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新麦制成的稔转,在另外的文献中又写作“捻转”“碾转”“连展”等,这种特别的食物用的都是尚未完全成熟的麦穗。又见《烬宫遗录》同时提及果、麦尝新:“四月尝樱桃,以为一岁诸果新味之始。取麦穗煮熟,去芒壳,磨成条食之,名曰捻转,以为一岁五谷新味之始”。
在南方,立夏日是一个专门尝新的节候,这一天可以品尝到一年中最早的收获物,如李子、樱桃、香梅、蚕豆、新茶等。《清嘉录》记载,苏州一带“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稻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
在节令尝新的同时,古代还有“荐新”习俗。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这是历朝历代十分重视的一个节仪,从周代起已成定式。中国素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生者在享受大自然馈赠时,没有忘记已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死者,人们用新的收获物祭奠死者、追思先人。
王室的庙称为太庙,荐新仪式一般就在太庙举行。各代帝王荐新品物多少有些变化,如宋至清就各有不同。宋代宫廷中的荐新品物,四季所用多达五十余种,据《宋史·礼志十一》记述:孟春荐韭、菘,仲春用冰,季春用笋、含桃;孟夏荐麦,仲月用瓜、来禽,季月用芡、菱;孟秋荐粟、枣、梨,仲月用酒、稻、茭白,季月用豆、荞麦;孟冬荐兔、栗,仲月荐雁,季月用鱼。在春夏秋三季多以谷物、果蔬作品,冬季因为没有这些收获物,所以改用肉物。
明代荐新仪礼最隆,有节日荐礼,还有月朔之日的荐新。据《明会典》记载,明代曾于洪武二年(1369年)“重订时飨,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惟岁除如旧”。这是说一年之中要按照时令的变化举行五次重大的祭飨荐新仪式。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又重申“诸节致祭,月朔荐新,其品物视元年所定”。(《明史·礼志六》)。
不仅帝王们用荐新的仪礼祭祖,平民百姓每至年节也要设法在祖宗灵前摆几盏时新品物。明代《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引程颐语说:古时“家必有庙,庙必有主。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一般人家,都是在家庙祭祖,贫者无庙也有祖龛之类。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庶人家祭》提到,“凡庶人家祭之礼,于正寝之北为龛,奉高曾祖祢祖位,岁逢节序荐果蔬新物”。众所周知,后来寒食节或清明节成了一般百姓最固定的荐新仪节,如清代徐达源《吴门竹枝词》提及“相传百五(寒食)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
不论尝新和荐新,都表现了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瓜蔬果谷,可以是尝新的对象,也可以作为荐新的品物。不必肥肉厚酒,也不必复杂的烹调,尝新完全是为了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馈赠。人们将此奉献给故世的先祖,荐新的仪礼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传统。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98/) Powered by Discuz! X2.5